中德混血寶寶家庭這樣入鄉(xiāng)隨俗

中德混血寶寶家庭這樣入鄉(xiāng)隨俗

? ? ? ?這是少年商學(xué)院微信(ID:youthMBA)的第347次分享,由我們的專欄作者方琳萱口述——她是一位華人媽媽,有一個高智商的德國老公和一個可愛的兒子。

? ? ? ?她們一家生活在中國。所謂入鄉(xiāng)隨俗,而當自己的習(xí)慣遭遇挑戰(zhàn),當父母開始指責她的“狗屁理論”,故事由此開始。

? ? ? ?在德國不長的生活經(jīng)歷給了我一個德國丈夫,結(jié)婚后我們回到了中國。這種混血結(jié)合在今天已然不稀奇,但要說到帶著一個混血寶寶在中國接受教育,其中就有太多的故事了。在這里與少年商學(xué)院的朋友們分享一二,希望和與我有類似經(jīng)歷和感受的媽媽們交流。

? ? ? ?兒子Erik今年2歲四個月,雖然生在中國,長在中國,但從出生后便接受全德國式的教育。都說德國人嚴謹,其實都是從小工藝上培養(yǎng)起來。那時孩子剛可以自己走,他的爸爸就經(jīng)常在他面前制作很多東西,比如木制的車子、小床,甚至電機、馬達和小車等等。等到滿8個月的時候,Erik就會自己用小螺絲刀或改刀之類的工具,學(xué)著爸爸的樣子扭螺絲了。

? ? ? ?在孩子玩游戲這方面,Erik的這個德國爸爸習(xí)慣“放養(yǎng)”,和孩子經(jīng)常是沒大沒小地放開了玩,一會兒讓小Erik搭在單只手臂上,一會兒抱著兒子“開著飛機”滿屋子跑,或者扔兒子到柔軟的大床上,與兒子瘋狂的玩各種大球小球……有時Erik接不到球,他也假裝接不到,偶爾Erik接到了,他就大聲歡呼,這都是為了提高孩子的自信心。

? ? ? ?德國人十分警惕電視對兒童的傷害,基本上不允許孩子在2歲前看電視。我們家也是如此,從Erik出生起,我們就把客廳里的電視機連同其他大件家具都搬到了房間,空出了整個客廳,讓Erik“折騰”。給孩子看的內(nèi)容也得親自篩選。

?? ? ? ?一次孩子的爸爸聽說鄰居一個一歲多的孩子在看《天線寶寶》,馬上大呼“so stupid!”,然后給我看德國小孩子看的是什么,當我看到時,下巴都快掉下來了:豆腐是怎么制作的,某某東西是怎么安裝的,面包是怎么烘焙的……不僅有動畫,還有真人真工廠的實際演示!

? ? ? ?德國式的家庭教育讓Erik在同齡人中逐漸顯示出不同,最突出的一點就是繼承了爸爸的嚴謹。雖然年紀小,但Erik已經(jīng)知道自己什么能做,什么不能做。

? ? ? ?不過他爸爸在教孩子規(guī)矩的時候,從不用“那是為你好”之類的語言,而是讓孩子自己去判斷。有一次我們帶Erik出門,Erik鬧著要踩水塘,孩子爸爸就說,“你看,那個水塘真的很臟,是很久的雨水,我們不去踩它好嗎?”Erik自己過去看了看,發(fā)現(xiàn)確實如此,便沒有去踩臟他的小鞋子。

 

(上圖是小Erik和他的德國爸爸)

? ? ? ?不過帶著Erik這個混血寶寶在中國接受教育,還是面臨著許多無奈。很多人會老遠就一驚一乍地說“哇!混血兒!”或“小老外!”,甚至有人未經(jīng)我們同意就往Erik臉上揪一把的。

? ? ? ?孩子爸爸剛開始還不習(xí)慣,“這要是在德國,我就要沖上去打一拳了!”有一些老年人會過分熱情,“唉?這孩子頭發(fā)怎么這么黃?是不是缺乏維生素???要不要什么土方法治一治?”說得我們哭笑不得。

? ? ? ?但這種無奈絕不是關(guān)起門來就能視而不見的。我們一般不會特別鼓勵孩子去和第一次見面的人打招呼,而是平和地問孩子一聲“要不要打個招呼,說叔叔阿姨好?”如果Erik躲著、搖頭甚至不表示,我們絕不勉強.

? ? ? ?但這種“不作為”可過不了家里親戚們的關(guān),如果Erik不打招呼,他們便會直接在孩子面前下“害羞”或“膽小”的結(jié)論。即便我百般解釋“在孩子面前說他害羞或膽小會影響自信”,也只能換來親戚們禮貌性的一笑。

? ? ? ?我的父母非常不認同我所推崇的德國式教育,早已發(fā)出了幾次類似的警告。在生活中,就Erik的教育問題,我們和兩個老人早已發(fā)生過不知多少次沖突。

? ? ? ?為了稱呼方便,Erik隨我姓,也管我的父母叫爺爺奶奶。一次我父親逗Erik玩,刮著他的鼻子說他是個小笨蛋,當時Erik正在吃東西,勺子總是用不好。于是我對父親說:“別說Erik是個笨蛋,他會明白的,久而久之,他就真的認為他是笨蛋了,越來越做不好了?!?/span>

? ? ? ?當時Erik一歲多,受混血家庭比較復(fù)雜的語言環(huán)境影響,開口說話比較遲。父親便沒當一回事,“他這么小,懂什么?我說什么話,他都聽不懂的。”我于是接著說,雖然他小,不懂笨蛋的字面,但不代表他不明白意思。

? ? ? ?父親聽了臉一黑:“你這又是什么屁理論?”我繼續(xù)和他解釋“科學(xué)育兒應(yīng)該照顧兒童想法”,話說了一半,父親劈頭留下一句:“就你是科學(xué)育兒,我們過去養(yǎng)你都白養(yǎng)了!”摔門出去。

? ? ? ?一小時后,父親仍氣氣鼓的,母親只好安慰他不要太管我們的事,免得自己生氣。我和老公啥都沒有說,只能叫Erik逗逗爺爺玩。這樣的沖突經(jīng)常發(fā)生,我們也漸漸和父母形成了一個默契——他們不插手,也不評論我的方式,但是他們單獨和Erik相處時,我們也不太過干涉。

?

(上圖是兩歲多的小Erik在玩耍)

? ? ? ?與父母的這種沖突更多的還是源于中式與西式的沖突,而非傳統(tǒng)與現(xiàn)代。怎么解決?我的答案只有兩個字——堅持。

? ? ? ?這兩字聽上去很虛,但卻必不可少——記得自己的教育目的到底是什么,而不拘泥于具體的教育方式。然而,堅持不等于固執(zhí),在大家庭的教育生活中,我經(jīng)常觀察老一輩的臉色,摸清了父母的脾氣,把握起“洋”教育的度來也更有把握。

? ? ? ?所幸我的父母并不是完全聽不進話的類型。不過我也堅持至少保持一段時間就向老人展示些成果,比如Erik在哪些能力上有了進步,老人聽了就會很高興。

? ? ? ?昨天我爸爸忽然用微信轉(zhuǎn)發(fā)了篇文章給我,是關(guān)于現(xiàn)代育兒的一些方法,里面有些內(nèi)容和我做的幾乎一樣。我看后非常高興——我們正在逐漸達成共識。說也奇怪,我講的他不聽,看到別人做出了效果他才相信。看來,我們在父母眼中還是“難當大任”的小孩??!不過這也說明了,多讓老一輩接觸些前沿教育理念能發(fā)揮大作用。

? ? ? ?這個過程急不來,也沒有必要急。雖然我在帶Erik的路上有過許多無奈和哭笑不得的時候,但也漸漸結(jié)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。我所在的小區(qū)里有許多家長甚至是比較開明的婆婆在熟絡(luò)起來之后,會開始和我交流教育心得。

? ? ? ?共識是溝通的基礎(chǔ),遇到對“洋”教育絲毫不感冒的家長,我也只是笑笑。但我發(fā)現(xiàn),更多的人最在乎的并非教育方式本身,只要孩子開心,他們也就滿足了。一次Erik和一個小女生玩,她的奶奶忽然讓她給我表演,我馬上搖手制止,“就讓他們玩!我們看好安全,她這么可愛的女孩,不是小狗,不需要去給大人表演什么?!?/span>

? ? ? ?我留心觀察了一下老人的臉色,剛開始老人呵呵應(yīng)了一下,有點不自在,后來看見孩子沒有大人干涉,玩得非常輕松,才笑了起來。

 

 

發(fā)表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