讓美國兒子讀中國本地學校,這位斯坦福媽媽為何青睞“權威、刻板”的中式教育?

學院君說:談到中西方教育的區(qū)別,讀者們往往會想到中式教育刻板,西式教育全面之類的描述。然而,這些描述的準確性有待商榷。華裔藤校媽媽Lenora,在定居中國后選擇讓自己的孩子就讀于本地學校,5年下來收獲滿滿。下文便是她結合自身經(jīng)歷,產(chǎn)生的對中西方教育的新思考,以及作為家庭的應對之道,希望能引發(fā)大家的思考。讓美國兒子讀中國本地學校,這位斯坦福媽媽為何青睞“權威、刻板”的中式教育?

文丨周瀅瀅

授權于外灘教育

Lenora是一位美國二代華裔,同時也是不折不扣的“藤校媽媽”,先后畢業(yè)于斯坦福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,曾在路透社擔任新聞記者。

旅居中國期間,她沒有和其他外籍家庭一樣,選擇國際學校,而是將美國兒子送到了上海一所著名的公立幼兒園就讀。

沒想到,剛入學的第一個星期,Lenora就遭遇了很多“不適應”:

老師強迫挑食的兒子吃雞蛋;不容許家長質(zhì)疑老師的教學方式,并要求老師與家長站同一陣線,等等…

與此同時,這個美國家庭卻也收獲了很多驚喜:

兒子Rainey變得更有禮貌;能夠按時交作業(yè)、自行收拾好書包;掌握了更多的漢字,數(shù)學能力也在飛快進步。甚至挑食的毛病也改了不少。

讓美國兒子讀中國本地學校,這位斯坦福媽媽為何青睞“權威、刻板”的中式教育?

(藤校媽媽 Lenora)

1.兒子的變化源于中式教育

Lenora開始以一位華裔媽媽的視角,記錄大兒子Rainey以及她所觀摩到的中國學生的故事,重新審視中式教育和西方教育的差異。

隨著了解的深入,她從堅定地認同美式教育理念,到認識到中式教育之所長,再到對于中西方教育的深層次思考。

最終寫成了《小戰(zhàn)士:一個美國男孩、一所中國學校和全球競爭》一書。

在書中,Lenora不僅對中西教育模式的差異進行了妙趣橫生的探討,也袒露了自己內(nèi)心的焦慮和糾結。

讓美國兒子讀中國本地學校,這位斯坦福媽媽為何青睞“權威、刻板”的中式教育?

(《小戰(zhàn)士》英文版封面)

前不久,在上?;蒽`頓外籍人員子女學校舉辦的2019惠靈頓中國教育節(jié)上,Lenora作為嘉賓出席,為上海教育界人士帶來了一場關于“中西方教育差異”的演講分享。

借此機會,我們和Lenora Chu女士聊了聊,結合她所親歷的故事,探討她對中西方教育的新思考,以及作為家庭的應對之道。

2.中國老師擁有絕對權威

2010年,Lenora和丈夫以及兩個年幼的兒子,從加州搬來上海工作和生活。

就在這一年,上海學生在PISA測評(國際學生評估項目)中大獲全勝,數(shù)學、閱讀、科學都名列世界第一。

震驚于上海學生在PISA考試中取得的高分,也為了讓孩子更好地掌握漢語。

他們決定將大兒子Rainey送到了離所住的街區(qū)不遠的一所公立幼兒園,它是上海精英眼中最好的公立學校之一。

3歲兒子Rainey入讀幼兒園的第一個星期,就發(fā)生了一件令Lenora匪夷所思的事情。

 

讓美國兒子讀中國本地學校,這位斯坦福媽媽為何青睞“權威、刻板”的中式教育?

 

因為兒子討厭吃雞蛋,中國老師強行往兒子嘴里塞了一口煎蛋。盡管兒子哭著吐出來,還是堅持往嘴里塞了四次雞蛋。

這可怎么行呢?第二天,Lenora就沖到學校和老師對質(zhì):

你應該向孩子解釋,吃雞蛋對他們有好處,鼓勵他們自由選擇,而不是強行逼迫孩子吃雞蛋。

這有用嗎?

Lenora無話,確實沒用。

一直以來,Lenora奉行“不強迫孩子吃不喜歡的食物,不讓吃飯變成孩子的焦慮,食物是用來享受的”理念。

雖然動之以情,曉之以理,但是她從沒有成功地讓挑食的兒子,吃過一口雞蛋。

更震驚的是,老師還將她拉到一邊:“在孩子面前,你應該說,‘老師說得對,媽媽也會這么做,’好嗎?”

讓美國兒子讀中國本地學校,這位斯坦福媽媽為何青睞“權威、刻板”的中式教育?

Lenora開始明白,在中國學校,只要預期結果是好的,家長和孩子更多地需要遵循老師。而且父母被默認應當要和老師站在統(tǒng)一戰(zhàn)線,保證老師在孩子心里的權威。

當她向美國朋友們分享兒子在中國上學的這些經(jīng)歷時,他們會覺得有些不可思議。

 

“美國的學校則可能會是另一種情形?!盠enora說。

在西方課堂上,學生可以用自己的觀點與老師進行辯論,進而師生共同達成更深一步的理解。

讓美國兒子讀中國本地學校,這位斯坦福媽媽為何青睞“權威、刻板”的中式教育?

因為美國的教育體系要求,必須在各方面賦予孩子優(yōu)先權,強調(diào)權利的家長可以向老師和學校提出他們的質(zhì)疑;

而中國家長相信,老師的所有責罰都事出有因,基本由老師主導教學工作。

 

3.究竟哪一種教育理念更好?

漸漸的,Lenora承認,中國的家長和老師溝通到位,尊重老師的建議,教育的確變得富有成果且高效。

因為她欣喜地發(fā)現(xiàn),Rainey已經(jīng)成為一個舉止得體的孩子,和美國同齡孩子在一起顯示出了明顯的優(yōu)勢。

每天早上他會主動地和老師打招呼——老師早!會按時做數(shù)學練習;

可以自己準備好書包,把英語、語文和數(shù)學書,還有自己削好的鉛筆整整齊齊地放進包里;

他開始擔心遲到,也擔心作業(yè)完不成讓老師失望… 對師長和規(guī)則的尊重已在他幼小的心靈中扎根。

更神奇的是,他已經(jīng)能自愿吃雞蛋了!

于是,Lenora開始重新審視這樣一種“保證教師權威”和“家長老師統(tǒng)一戰(zhàn)線”的方法。

“也許它真的有某種優(yōu)勢?當老師的精力集中在教學工作中,是不是對教育更有幫助?

她開始相信:學會尊重教育者,并給予教育者應得的自主權時,結果可能更令人欣喜。

讓美國兒子讀中國本地學校,這位斯坦福媽媽為何青睞“權威、刻板”的中式教育?

(Lenora Chu (左上)與丈夫(右上),5歲的兒子Landon(左)、8歲的兒子Rainey?(右))

中式教學真的該“飽受詬病”嗎?

中國的課堂,更多講究效率而輕興趣;注重記憶,按部就班的教學方式,一直以來都飽受詬病。

 

但是從另一方面看,過去十年,中國學生兩度在PISA測試中拔得頭籌,而美國學生卻表現(xiàn)平平。

根據(jù)美國國際教育協(xié)會公布的數(shù)據(jù),和10年前相比,常春藤名校錄取的中國大學生人數(shù)增長了數(shù)倍,中國學生正從全球頂尖學府獲得越來越多的錄取名額。

與此同時,在助推硅谷創(chuàng)業(yè)大潮的杰出人才中,中國人占了很大比例,這些中國學生取得的成就,是不容忽視的。

讓美國兒子讀中國本地學校,這位斯坦福媽媽為何青睞“權威、刻板”的中式教育?

“飽受詬病”的中國式教學,為什么能“制造”出一批批在全世界出類拔萃的學生?中國式教育里是否存在一些值得我們效仿的“秘訣”?

 

這一點,Lenora從兒子的數(shù)學學習中,找到了答案。

 

果然,才四年級的Rainey,已經(jīng)掌握了基本的幾何、代數(shù),而同齡的美國學生,至少要兩到三年后才會學習。

而且在中國,數(shù)學課程由數(shù)學學科老師執(zhí)教,和在美國由“全科教學”老師執(zhí)教比起來,在學科深度上更有優(yōu)勢。伴隨強大的課堂和課后練習,Rainey的數(shù)學能力不斷提高。

 

“當初讓孩子接受中式教育,除了希望學好中文,還有一個原因,是希望他能打下更好的數(shù)學基礎。”這一收獲,讓Lenora心滿意足。

在此之前,Lenora和很多西方教育者一樣,已經(jīng)聽聞了很多關于中國數(shù)學教育所取得的斐然成績。

讓美國兒子讀中國本地學校,這位斯坦福媽媽為何青睞“權威、刻板”的中式教育?

現(xiàn)居紐約的研究者Jenny和團隊曾選取北京和紐約兩個城市的小學生,進行數(shù)學水平的比較。

她們選擇在一年級入學僅一個月的時候做測試。結果表明:中國兒童的早期數(shù)學技能,包括幾何和邏輯方面,都完勝美國兒童,這種數(shù)學差距早在6歲左右就表現(xiàn)出來了。

 

4.為什么中國學生的數(shù)學能力這么強?

為了探尋原因,Lenora分別深入一所上海的小學和波士頓的小學課堂。

她看到了風格完全不同的兩種課堂。

Lenora所觀察的這所上海課堂的師生比是1:32,老師是課堂中心,學生仰視老師。

35分鐘的課堂,老師問了59個問題,被提問的學生至少過半數(shù),一節(jié)課教學內(nèi)容很多。

 

Lenora觀察的波士頓課堂師生比1:6,老師和學生平視,相對教學效率而言重視學生興趣引導,除了點名了3個學生回答問題,剩下的都是學生自愿回答。

50分鐘的教學,采取了講座、小組討論、一對一交互的授課形式,教授的內(nèi)容較少,大多時間由學生討論。

通過對比,Lenora發(fā)現(xiàn):中國課堂看重學習效率,課程設置嚴謹,能讓學生短時間內(nèi)掌握更多基礎知識;西方的課堂上,則不太認同記憶背誦和直接指導。

“比如,乘法口訣表,中國課堂上要求每一個學生能迅速掌握并背誦,而美國課堂會花費大量時間,引導孩子思考和理解,繼而開始運用。

 

難道,所有知識的學習,都需要以自由探索的方式進行嗎?我們是不是可以從中國課堂中學到什么?Lenora開始疑惑。

 

讓美國兒子讀中國本地學校,這位斯坦福媽媽為何青睞“權威、刻板”的中式教育?

一則刊登在《心理科學》期刊上的研究,揭開了她心中的謎團。

“對數(shù)學科目而言,直接指導的教學方法,比讓學生自主探索發(fā)掘,更為有效。這在現(xiàn)代認知心理學中是有一定理論基礎,因為學習是建立在已經(jīng)儲存知識之上的。

換句話說,你對一個學科的知識越多,越有助于處理新信息?!?/p>

 

此外,還有研究表明,一年級學生在數(shù)學學習中,如果老師能演示解答過程,讓學生進行重復練習,學習效果會更好。課堂上賦予老師所教學科的的權威地位,更有助于諸如幾何、計算機編程等科目的學習。

中國式教學的可取之處是,它對基礎知識的強調(diào),能給將來的數(shù)學學習打下強大地基,快速記憶省下的時間,可以用來拓寬和深入。

Lenora表示,美國課堂則傾向于以一種興趣探索的方式,代替必要的基礎知識學習和記憶。

當然,中國的教育和文化當下也存在著一些問題。

諸如學生及其家庭所背負的沉重的學業(yè)壓力、達成學習目標的壓力、以及當老師太大的話語權等等。這些都會挫傷孩子們自我探索和表達的能力發(fā)展。此類問題,我在我的書中都進行了探討。

讓美國兒子讀中國本地學校,這位斯坦福媽媽為何青睞“權威、刻板”的中式教育?

(Lenora Chu (左) 與兒子Rainey (右))

 

5.探索更好方式的中式教育

從3歲開始,Rainey在中國式教育下度過了5個年頭。這期間,他所培養(yǎng)起來的良好習慣和學業(yè)成績,常常令這個美國家庭甚是欣慰。

不過,欣慰的背后,對Rainey所遇到的一些教育理念和方式,也讓Lenora感到一些擔慮。

當Lenora以記者的身份,在一所幼兒園進行隨堂觀摩時,她看到的是這樣一幕:

每個孩子午間必須睡覺,上廁所要排成一條隊;

只能在固定時間喝水,吃午飯不能說話;

經(jīng)常用“不聽話,你媽媽就不來接你了”的嚇唬來維持秩序。

她還曾在一次美術課上觀察到,老師要求所有孩子,畫的孔雀尾巴的角度必須是一樣的;大象必須是灰色的;

雨必須是呈點滴狀地落下;還把沒按要求畫的作品釘在墻上,讓孩子為自己的“特立獨行”感到羞愧。

她不禁擔心:如果在課堂上,用權威壓制一切新思想的表達和探索,這些孩子進入大學甚至工作之后,是什么樣子?

他們的想象力、創(chuàng)造力、探索精神,是否就此被扼殺在幼兒園了呢?

讓美國兒子讀中國本地學校,這位斯坦福媽媽為何青睞“權威、刻板”的中式教育?

對于創(chuàng)造力的三重要素——基礎知識和技能、原創(chuàng)性思維、以及好奇心和興趣,Lenora發(fā)現(xiàn),中式教育對后兩個方面的培養(yǎng),一定程度上相對缺乏。

比如,老師比較少使用開放式問題,考試壓力使學生疲于應付考試,而不是自發(fā)探索知識世界;主流社會文化也更視集體重于個人,獨立個性的學生被看作是不守規(guī)矩的學生;

就連大學選專業(yè),中國家長也往往熱衷于讓孩子選擇看起來“前景好”的金融、工程、商科,而不予足夠尊重孩子本人的興趣和意愿。

讓美國兒子讀中國本地學校,這位斯坦福媽媽為何青睞“權威、刻板”的中式教育?

當然更多情況是,很多學生由于一直處于被驅(qū)動著學習的過程,缺乏足夠的自我認識與探索,找不到自己的興趣所在,沒有強大的內(nèi)驅(qū)力。

不過,Lenora卻也找到了一種應對的方法。她相信,家庭教育可以作為一種重要的渠道,對學校教育進行一種補充。

“比如,當孩子放學回來,我們問他的不是‘數(shù)學考了多少分’‘老師如何評價你’。

而是用‘你感興趣的是什么?’‘你對這個有什么想法?’等比較開放的問題,嘗試以更包容的態(tài)度,對待孩子的種種探索和試錯。

在課堂之外,給孩子提供一個有安全感、可以自主探索的環(huán)境,同樣可以培養(yǎng)和鍛煉他們的獨立性?!?/p>

讓美國兒子讀中國本地學校,這位斯坦福媽媽為何青睞“權威、刻板”的中式教育?

Lenora身邊,很多社會學家、藝術家、作家都表達了相似的觀點:

一個孩子的創(chuàng)造力,在受早期學校的影響之外,更多地受到家庭教育的影響。

而開放和滋養(yǎng)的家庭環(huán)境,可以和學校教育可能帶來的一些不利影響相抗衡,使孩子保有創(chuàng)造力和想象力。

讓美國兒子讀中國本地學校,這位斯坦福媽媽為何青睞“權威、刻板”的中式教育?

(Lenora Chu 女士)

6.自問:我們該何去何從?

“每個家庭都希望,孩子一方面擁有扎實的基礎知識、堅韌的毅力和正確的學習態(tài)度。同時,也希望他們能夠有創(chuàng)造力、好奇心、批判思維和獨立自主的精神?!?/p>

也許,最好的教育體系是:中式教育中,有美式教育的獨立自主,平等尊重,激發(fā)真正的學習興趣;

美式教育,也能學習中式教育的遵守規(guī)矩、專注高效、認可“個人努力”的學習態(tài)度

可是,在現(xiàn)有條件下,每個家庭通常只能做出一種選擇。

讓美國兒子讀中國本地學校,這位斯坦福媽媽為何青睞“權威、刻板”的中式教育?

Lenora也在試圖尋找一種平衡:“我的美國丈夫更側重孩子的體驗,讓他在豐富體驗中,找到自己的興趣去發(fā)展和拓展;

而我比較擔心的是,如果孩子沒有更大的壓力,不被推著走的話,他可能沒有辦法去接受更高的教育?!?/p>

而這種擔心,正是大多數(shù)中國家長的擔心。畢竟,在中國,孩子人生的每一個轉折點,仿佛都由競爭激烈的考試決定。

由于賭注太大,家長們雖然意識到了高壓教育的弊端,卻只能被競爭和焦慮裹挾著向前。

讓美國兒子讀中國本地學校,這位斯坦福媽媽為何青睞“權威、刻板”的中式教育?

與此同時,隨著全球化的競爭,這樣的焦慮,其實也在美國蔓延。

無論在紐約、舊金山,還是中國上海,Lenora在和各地的父母對話中,都感受到了相似的焦慮,他們擔憂孩子的未來,有一種強烈的匱乏感:

明知不是所有人都能進入哈佛、斯坦福,但是大家都希望成為“被選中的那一個”,正是這種匱乏感正在驅(qū)動父母的思維和行動。

Lenora本人雖然是斯坦福大學本科、哥倫比亞大學碩士畢業(yè)的高材生,對兒子的未來,也會有一種擔憂情緒。

她坦言:“我父母是工程師,在他們的嚴格要求下,我拼盡全力去了斯坦福;現(xiàn)在的孩子想要進斯坦福這樣的名校,比我當初還要難。

讓美國兒子讀中國本地學校,這位斯坦福媽媽為何青睞“權威、刻板”的中式教育?

(Lenora Chu 與兒子Rainey)

Rainey目前就讀于一所遵循上海本地課程體系的私立雙語學校,學校保障循序漸進的中文學習,同時兼顧西方教學理念和實踐。

Lenora 始終嘗試著為她的孩子們在中西方教育中尋找一種相對的平衡方式。

不過,旅居中國,對中式教育的親身經(jīng)歷,也讓Lenora對中西方教育有了新的認識:

“沒有哪一種教育體系是完美的,中式教育有諸多被我們忽視的可取之處。

同時,為了更適應全球化的人才競爭,中國的教育者也在積極改善,給獨立自主、多元化、創(chuàng)造性的培養(yǎng),開辟更多空間?!?/p>


入群享福利丨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,加入少年商學院國際教育家長群,今日群內(nèi)分享資源,Netflix最新紀錄片:《我們的星球》。每周還可獲取影單書單、公開課與世界名校學習資源等資源福利。本周分享會主題:「宇宙科學」,感興趣的家長抓緊時間進群!

讓美國兒子讀中國本地學校,這位斯坦福媽媽為何青睞“權威、刻板”的中式教育?

 

發(fā)表評論